多巴胺原來這么神奇!
產品簡介: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沖的化學物質。這種腦內分泌物和人的情感覺有關,它傳遞興奮及開心的信息。另外,多巴胺也與各種上癮行為有關。Arvid Carlsson確定多巴胺為腦內信息傳遞者的角色,使他贏得了2000年諾貝爾醫(yī)學獎。
2012年有科學家研究出多巴胺可以有助進一步醫(yī)治帕金森癥。治療方法在于恢復腦內多巴胺的水準及控制病情。德國研究人員稱,多巴胺有助于提高記憶力,這一發(fā)現或有助于阿爾茨海默氏癥的治療
近日,發(fā)表在iScience上的研究展示了多巴胺對沙漠螞蟻覓食行為的影響。
“蟻群就像一個多細胞生物;而蟻穴則是進化的單位。我們想知道群體間的集體行為差異是否與個體覓食腦化學差異有關。”該論文作者、美國斯坦福大學生物學博士候選人Daniel Friedman說。
首先,Friedman研究小組收集了6個先前研究過的紅收獲蟻聚居地,這些螞蟻是亞利桑那州沙漠中的采集者。其中一半的蟻群經常在干燥的天氣里覓食,而其他蟻群則在干燥的日子里把覓食工蟻留在家里。
當研究人員對覓食蟻的大腦進行解剖,并通過RNA測序測量基因表達時,他們發(fā)現這兩種蟻群在與神經遞質信號和新陳代謝有關的基因表達上存在差異。于是,研究人員想知道控制大腦多巴胺水平是否會影響這些行為。
他們決定在亞利桑那州研究9個新蟻群。他們給每一個蟻群使用多巴胺和一些對照組溶液,并把螞蟻涂成不同顏色。
第二天,研究人員就觀察到使用了多巴胺的螞蟻比同伴們進行了更多的覓食活動。他們還發(fā)現,受多巴胺影響的蟻群似乎對濕度更敏感,在更潮濕的日子里覓食更多,在更干燥的日子里更愿意待在家里。
為了驗證研究結果,研究小組重復了這個實驗,但添加了3-dian酪氨酸—— 一種抑制多巴胺的化學物質。于是,他們看到了相反的效果:多巴胺抑制劑使螞蟻減少了覓食。
覓食者大腦多巴胺的增加似乎提高了個體螞蟻的覓食能力。這就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即蟻群的行為差異可能與大腦多巴胺水平的差異有關。”Friedman說,“我們知道,覓食者所承擔的個體風險與群體的集體決策有關,但仍有許多未解之謎。